隨著太陽能的快速擴張,歐洲國家負電價現象出現的越來越頻繁。2025年第一個交易日,由于風能發(fā)電量超過需求,德國電價跌破零,負值狀態(tài)持續(xù)了4個小時。不過,值得關注的是,就在上個月,即2024年12月份,歐洲電價一度出現飆升,德國平均電價更是刷新近兩年新高。
歐洲電力市場呈現出大幅波動之態(tài)。剛剛過去的2024年,歐洲多個國家經歷了創(chuàng)紀錄的負電價時段。歐洲電力交易所數據顯示,德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達468小時,同比增加60%;法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翻了一般倍,至356小時;西班牙2024年則首次出現負電價現象。頻繁的負電價現象引發(fā)了爭議,一些歐洲的政治家呼吁削減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的補貼政策。
根據行業(yè)組織歐洲電力協會(Eurelectric)的數據,在整個歐盟范圍內,所謂“競價區(qū)域”中,有17%的時間出現了負電價。競價區(qū)域是指電力價格由市場競價機制決定的地理區(qū)域,供需關系直接影響電力價格,如果供大于求,價格可能下降甚至變?yōu)樨撝怠nl繁的負電價現象引發(fā)了政治爭議。一些政治家呼吁削減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的補貼政策,因為即使在電力需求不足、發(fā)電過剩的時候,政府仍然需要向發(fā)電商支付最低補貼。與此同時,天氣變化對電力市場的沖擊進一步暴露了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的波動性。
上個月,歐洲經歷了持續(xù)多日的無風天氣,風力發(fā)電停滯,緊接著又因強風天氣使發(fā)電量激增。這種不穩(wěn)定性對電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凸顯了能源轉型中的挑戰(zhàn)。歐洲負電價現象越來越普遍,因為近年來太陽能和風能項目激增,整個歐洲大陸的可再生能源都在擴張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,2023年,歐盟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接近1100億美元,比前一年增長了6%以上。
這一增長的部分原因是,在2022年俄烏沖突開始后,人們越來越關注可再生能源,因為烏克蘭切斷了對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(qū)的天然氣輸送,并導致能源價格飆升。在俄烏沖突爆發(fā)前,天然氣占歐洲所有能源使用量的四分之一,其中大部分供應來自俄羅斯。因此,歐洲國家必須迅速采取行動,尋找其他能源,這有助于加快能源轉型。該地區(qū)引入了可再生能源消費的新目標。
歐盟于2023年3月30日通過了一項臨時協議,同意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目標從2030年占總能源供應的32%提高到42.5%。該協議是歐盟為了應對氣候危機和2027年前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歐盟委員會表示,如果歐盟國家要盡快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,需要對風力和太陽能設施進行大規(guī)模投資,擴大可再生氣體的生產規(guī)模,并加強歐洲的電網以整合更多的清潔能源,到2030年可能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基礎設施方面追加投資1130億歐元。
然而,可再生能源的建設帶來了挑戰(zhàn)。SEB Research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,除了與天氣相關的風險和負電價外,缺乏電池技術來儲存電力對太陽能來說也很困難。這是因為消費者往往無法從較低的日前價格中受益,因為他們往往在白天以外消耗更多的能源。未來可調節(jié)性電源將進一步凸顯。